百分剧情

​初唐古诗及代表人物,首首经典,最后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点击: 来源:百分剧情
摘要:初唐古诗及代表人物,首首经典,最后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文化领域的成就更是如星汉般灿烂,照耀千古。 诗歌,无疑是唐朝

初唐古诗及代表人物,首首经典,最后一首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文化领域的成就更是如星汉般灿烂,照耀千古。

诗歌,无疑是唐朝文化的巅峰标志。众多流派与风格争奇斗艳,边塞诗文雄浑壮阔,田园诗文清新自然,浪漫主义诗文,豪放飘逸,现实主诗文,沉郁顿挫。他们的诗作或抒情、或言志、或讽喻,题材广泛,内涵深厚,从宫廷到民间,从山川到市井,无所不包,至今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世诗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今天与诸君分享十位代表诗人及流传最广的作品。

【第一位代表人物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被赞为“神童”。王勃身为“初唐四杰”之首,文学地位斐然。他推动唐诗发展,与其余三人扭转浮艳文风,拓展诗歌题材。

其代表作品《滕王阁序》文学价值超高,文辞华美、写景如画、情感真挚且思想深刻;其历史地位显著,是骈文典范与文化符号;影响力广泛,受文人推崇,为创作提供借鉴,堪称千古奇文,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不断激励后人。

《滕王阁序》中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经典句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出秋日傍晚的壮丽景色,成为千古绝唱。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描绘了雨后积水退去,寒潭清澈,傍晚时分山峦被烟雾笼罩呈现出紫色的景象,用词精准,意境优美。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由天地的高远辽阔感受到宇宙的无穷无尽,又从欢乐到悲哀中体会到事物兴衰成败的规律,富含人生哲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写出了关山重重难以跨越,人生道路艰难,以及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与凄凉。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感慨时机和命运的不济,人生道路充满坎坷挫折,引发人们对命运的思考。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激励人们即使年老、处境艰难,也不应改变自己的壮志和坚守的志向。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即使理想再遥远,只要努力仍可实现,过去的时光虽已消逝,但珍惜未来仍不算晚。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指杨得意,“钟期”是钟子期,他是俞伯牙的知音。如遇知音,像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那样,有何惭愧?

人生仿若长河浩渺,知音恰似稀星难寻。需灵魂深度交融,方能懂幽微内心,共缱绻情愫,明高远志向。然尘世纷纭,知心者寥寥,常于暗夜独思,叹“世路知音何处觅,弦残琴冷叹伶仃”。唯盼命运垂怜,赐那契合灵魂,共赴心灵幽境。

王勃的送别诗也为后世广为流传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送别经典。诗文全篇如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解析:作品首联点明送别地与友人去处,长安雄伟,蜀地遥远,惜别情隐现。颔联直抒同为宦游者的离别愁绪并互相慰藉。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豁达之语彰显友情超越时空。尾联劝勉友人莫效小儿女涕泣,使豁达情韵悠长。

经典诗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浅白表意即四海之内若有知心挚友,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亦如近邻般亲近。其创意源自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然表达更为洗练纯粹。它超脱了传统送别诗的悲切窠臼,彰显出友情的坚韧力量,令人深知友谊之珍贵,笃信空间距 离绝非情感交流之阻碍。

【第二位代表人物陈子昂】

陈子昂继“初唐四杰”之后,更自觉地倡导诗文革新,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有力的风格,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扫荡了形式主义颓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道路,被赞为“唐之诗祖”其主要代表作品如下: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登幽州台歌》为陈子昂经典之作,创作于其直谏遭武后朝打击,随军出征进谏被贬后。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叹生不逢时、希望难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展天地无垠下的孤独忧国。意境雄浑,语言苍劲,结构紧凑,表怀才不遇等情,现知识分子境遇与追求。这首诗意境雄浑,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绪。

经典诗句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开篇即营造出宏大的时空感,“古人”“来者”之叹,跨越古今,凸显出诗人的孤独寂寥,深感在历史长河中知音难觅、伯乐难寻。“念天地之悠悠”将视角拓展至广袤宇宙,在无尽的天地间,诗人愈发渺小与孤独,不禁怆然涕下。短短四句,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意境,道尽怀才不遇者的心声,引发千古共鸣,其简洁有力的表达使它成为唐诗中的经典,让后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愤懑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原文如下: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作品解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夜宴将尽的场景,银烛青烟、金樽绮筵,气氛静谧而华贵。颔联“离堂思琴瑟”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情谊,“别路绕山川”则暗示友人旅途的遥远与艰辛。颈联通过描写明月隐没、银河渐淡的景象,既点明时间推移,又烘托出离别时的惆怅。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与迷茫,将离情别绪推向高潮。

经典名句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句描写了黎明前的景象。明月渐渐隐没于高树之后,银河也在破晓的曙光中逐渐消失。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一方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夜宴已至尾声,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的惆怅与不舍,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第三位代表人物张若虚】

张若虚:扬州人,曾担任兖州兵曹,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其诗风清丽典雅、自然流畅,仅存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为代表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使他享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另一首诗《代答闺梦还》则是五言排律,以闺中少妇春思之情为主题,具有一定的宫体诗风格。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无月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迟归。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品解析:《春江花月夜》该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绘春江月夜壮丽画卷。开篇展江海相连、月潮共生之景,继而写江畔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中月是贯穿始终的意象,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既有对时光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又借景抒情,情韵袅袅,意境深邃。

经典诗句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句由景入理,面对永恒的江月,诗人追问最初见到月亮的人以及月亮初照人间的时间,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的宏大时空之中。它体现了人类对宇宙起源和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在有限与无限的对比中,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引发千古共鸣,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今日的分享暂且落下帷幕,于这一篇篇传世佳作之中,我们仿若穿梭千年,采撷了古人熠熠生辉的哲思与深沉悠远的情怀。明日,让我们满怀期待地携手迈进那风流蕴藉、风华绝代的盛唐岁月,去细细品读那些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绝妙辞章。在文学经典所构筑的广袤天地里,我们将如不羁的骏马继续驰骋,不断地丰盈自身内涵,让灵魂于诗意的绵绵润泽之下茁壮成长,进而邂逅更多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开启一场又一场心灵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特别声明:【文章】|缘起蝶舞整理|【图片】|选此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