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都在挣钱存款却为零,去世后,天津整座城只为他一人送行
他一生都在挣钱存款却为零,去世后,天津整座城只为他一人送行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2005年09月23日,天津一位老人去世。
那一天,数万名天津市民齐聚,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那一天,无数人为他痛哭流涕,不舍离别;那一天,天津整个城,都在送别他一人!
可能有人会猜测他是一位领导,生前为市民做过很多好事;也可能有人会猜测他是显贵之人,或是明星首富,但都不是,他只是一位蹬三轮车的普通人。
他一生都在赚钱,但账户余额却为零;他以74岁高龄拼搏18年,赚35万元,自己却穷困潦倒,冷水、咸菜、冷馒头,他就足以饱腹;穿着从垃圾堆捡来的衣物,他说:“今儿捡一样,明儿再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用一辆三轮车,托起了300多名贫困孩子的未来;他用自己的力量,感动了全国人民。
他就是没有感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组,却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白方礼老爷爷。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出身贫寒穷少年,一分辛苦一分甜
白方礼,1913年生于河北沧州一个贫困的家庭,从未接受过教育,从13岁起便靠给人打苦工度日。1944年,他随人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起了人力车夫。
靠苦力挣钱的民众,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不会受到多少尊重,也无论在什么年代,“贩卖”苦力的人,注定会饱受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何况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白方礼老人经常食不果腹,受人欺辱打骂。
解放后,白方礼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他靠自己的一双腿,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他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即使再苦再难他都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白方礼爷爷跟家人。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供她的儿子读书。
他以一己之力,为几个孩子打拼出一条名为知识的路。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工作。1982年,他开始从事三轮客运,在他每天的早出晚归下,攒下了5000元。
从幼年开始,到中晚年,白方礼老人这一路虽然艰辛,但他从不轻易言弃,他乐观积极。看着孩子们都成才,有知识有文化,他虽苦尤甜。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异乡异客思故土,回家再把旧业从
1986年,时年73岁的白方礼越来越想念家乡。这些年除了退休工资,还有退休后他攒的钱,他也算小有存款了。也是时候回到故土,颐养天年了。于是,这位远离家乡几十载的游子,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归来。
可回到家乡的白方礼却越来越焦虑,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令他坐立难安呢?
原来是他出去散步时,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地里干活。他询问乡亲们为什么不给孩子上学?人们说,庄稼人哪有钱供孩子上学啊?
得知这个消息的白方礼回到家以后就彻夜难眠,他想:庄稼人没钱供孩子上学,就是因为没文化才穷,难道还要让下一代一直穷下去吗?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第二天,白方礼跟家人商量,他说他要将这些年来蹬三轮车攒的5000元捐出去,给孩子们读书。
要知道在当时,5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是他的所有财产,更是他的养老金,可他没有任何犹豫就一分不剩地捐了出去。
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谁知白方礼老人随后做出一个让家人难以接受的决定:他要回天津去,重操旧业,他要赚钱供更多的穷孩子读书!
为了让更多贫困孩子读书,他返回天津蹬三轮车挣钱,这一蹬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里,他靠自己的一双腿,靠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捐款高达35万元,让300多名贫困学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惟愿孩子圆梦去,不用浮名伴此生
白方礼老人为了能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们读书,他每天天不亮就去蹬三轮车,直到深夜才回家。冷硬的馒头,咸菜和一瓶冷水,就是他果腹的东西。
1994年,老人将房子变卖,贷款创办了全国仅一家的“支教公司”。他将所有挣来的钱全部交给教育,他自己则继续蹬三轮车赚钱。直到2001年,年近90的白方礼老人再也无力蹬三轮车了,但他还是没有停下挣钱的脚步。
他到车站替人守车,将挣来的一毛两毛零钱攒在饭盒里,存够500元后,他带着钱去了天津耀华中学。当这位已经88高龄的老人,颤颤巍巍将钱递给学校领导,他第一次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老了,干不动了,这应该是我最后捐出的一笔钱了。”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红了眼眶,落了泪。
白方礼老人的女儿说:“我在街头看见他蹬车。看着那身影,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就是心疼他,日晒雨淋的,别人看着还以为是无儿无女的孤老头……可他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这样活着,特别自在。’”
古稀之年的他,本不用再来承受这些苦日子,本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小辈们的帮助和抚养,完全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但他没有!他在风烛残年之际,彻底将希望之火点燃。毛主席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方礼老人的残烛之焰,托起了三百多名学子的未来,这残烛的火焰燃得辉煌,在中国发出 了万丈光芒!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
当白方礼老人躺在病床上时,仍然心心念念着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2005年9月23日早晨,白方礼老人与世长辞。
他走了,只留给子女们一双破手套、一顶破帽、一件挂满学校校徽的破外套、陪了他大半辈子的破三轮车,还有他的精神,唯独没有留下一分钱。
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白方礼就是埋头苦干的人,他曾经没有机会成为中国的脊梁,却为中国供出了无数个脊梁!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数万名天津市民自发前来送行。当他的遗体从医院抬出时,拥挤的人群一度失控,市民们纷纷拥向灵车。因为人太多,有些人为了见老人最后一面,爬到了房顶、大树、汽车上,其中有绝大多数人与白方礼老人素昧平生。
民政局殡葬处的工作人员特地安排,让灵车从医院出发,先回老人的家,再绕天津市大半圈。这样的安排,目的是让长年在外奔波的老人,再回家看看。绕市里大半圈,是让老人再看一眼自己蹬三轮车走过的大街小巷。
灵车后面,跟随着浩浩荡荡的车队。5路公交车司机免费送市民参加老人的悼念仪式。他表示,他们5路车四十岁以上的员工都认识老爷子,他的行动一直感动着他们。今天,他们很荣幸跟在老爷子身后,送他最后一程。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老人走后,有网友在白方礼的专题网页上评论道:“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300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老人曾在2004年度上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名单,但因名额有限,在老人有生之年没有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但他已经感动了全国人民。在迟到的2009年,老人终于被评为“感动中国特别奖”。
王坤森老人说,“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拿钱换,但纯洁善良的人心换不来”。
白方礼老爷爷一生节衣缩食,不仅为自己的孩子们架起了梦想的桥梁,他还为别人的孩子也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温暖前行!”
时间最是经不起蹉跎,今年2022年,十七年过去了,蓦然回首,世间还有很多人记得白方礼爷爷,记得那年那个曾以一己之力助数百名学子圆梦的可爱老头!
如今,他的精神和爱将永远传递下去,我们周围有无数个“白方礼”们。他的星星之火,温暖了整个中国大地,也将薪火相传!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文/怀瑾
参考文献:
共青团中央:《81岁开公司,一心赚钱却存款为0,蹬三轮车的他感动了全中国》
《[感动中国2011]白方礼们》
《白方礼:蹬三轮车20年捐款35万,90岁拿出五百元表示:我干不动了》
《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等
(注: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