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昌公主医疗案件,让唐帝国陷入腥风血雨中
同昌公主医疗案件,让唐帝国陷入腥风血雨中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八月,长安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同昌公主不治身亡,年仅21岁便离世了。唐懿宗在悲痛之余,下令处死20多名医官,另有300多名医官亲族被牵连入狱,交给京兆府从严惩处。因一位公主的离世就引发如此严酷的处罚,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是鲜有的。
一位年轻公主的离世,为何会引起如此的轩然大波?甚至让一个王朝动荡不已?
表面上,是因为唐懿宗爱女心切,悲痛之余所做出的残酷行为,背后却折射出唐代中晚期复杂的党派斗争,以及走向衰落的晚期唐帝国的混乱无能。
一、唐懿宗的福星
卫国文懿公主,唐懿宗李漼长女,母亲郭淑妃。生于849年,深得唐懿宗宠爱,宠溺无比,册封同昌公主。
(画中的唐代女性)
此时的李漼,还生活在籓邸之中,被封郓王,是一名生活悠闲的皇子。
李漼初名李温,父亲唐宣宗喜欢第四子李滋,欲立为皇太子,久而不决。859年,唐宣宗病逝,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李温为皇太子。次年二月,正式即位,是为唐懿宗。
传说同昌公主出生后,一直不开口说话,突然有一天,对父亲李漼说了“得活”二字,迎接唐懿宗即位的仪仗就来到郓王府门前。李漼当上了皇帝,同昌公主的话被视为吉兆,为唐懿宗带来了好运,同昌公主因此被唐懿宗视为福星。
二、无限宠溺的同昌公主
唐懿宗对同昌公主的溺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同昌公主到达适婚年龄时,咸通九年(868年),唐懿宗将她嫁给了自己身边最为青睐的新科进士韦保衡。
公主的嫁妆更是奢华无度,可以直接开个百宝库,有水晶、云母、琉璃、玳瑁、犀角、象牙、宝石等不计其数,更有稀世罕见的金龟、金表、银鹿、银粟、如意枕、鹤鹊枕、龙凤帐、九玉钦、琴瑟幕、文布巾、火蚕衣等,金银钱币、绫罗绸缎和豪华家具器皿更是无法统计。就连本来应该用竹子编织的箕筐,也是用金缕线编成。
(珠宝)
同昌公主吃的是各种珍馐美味,为了满足口舌之欲,不惜成本搜罗食材,想尽各种巧思制作美食。如“灵消炙”这道菜,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等调制而成,吃一回就不知要浪费掉多少食材;同昌公主喝的也十分讲究,如“玫瑰露”,要十几个人一早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收集露水,除此之外还有凝霜浆、桂花酒等;穿的是珍珠衫、狐白裘、火蚕衣等;外出时乘坐的是“七宝车”,车内珠围翠绕,异香飘逸。
对于能给家族带来无限荣耀和地位的同昌公主,韦家自然对公主各种宠溺,生活上极尽奢华、舒适,出入有车辇,行止有仆人。
三、同昌公主病亡,唐懿宗疯狂报复医官
同昌公主虽然得到无限宠溺,尽享各种荣华富贵,但可惜好景不长,出嫁的第二年,便一病不起。唐懿宗听闻女儿病重,立即派医官前往诊治。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医官未能将同昌公主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病亡,年仅21岁。
唐懿宗爆发雷霆之怒,下令处死20多名医官,没过几天,这些医官的亲族共计300余人被抓进了监狱,要么死,要么被流放贬谪。
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宠爱的女儿早早离世,唐懿宗的悲痛也在情理之中。可因为此事,几十名医官被杀,乃至牵连亲族几百人,似乎做得太过分了。
朝廷官员对于皇帝这样的做法,虽然觉得过火,但劝谏阻止恐惹祸上身,所以大多数官员都选择沉默不语。
宰相刘瞻站了出来,选择上书说理。他去找御史台的官员,却纷纷表示不敢说话。刘瞻只得只身前去上书劝谏皇帝不要再滥杀无辜了,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皇帝在朝野中的形象。
刘瞻的疏文,言辞恳切,据理劝谏。他在文中写到,同昌公主的病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早已疾病缠身,而且一直未能好转,说明这个病是疑难杂症,并不是医官们故意蒙骗皇上或办事不利。医官的亲族被牵连,更是无辜的。
按常理讲,医官肯定会拼尽全力抢救公主的,因为他们知道,医好了,可以得到封赏;医不好,那就要面临严重的惩罚,说不定性命难保。而最终没能医好,说明公主的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是难以治好的。
这个道理,别人都懂,可唐懿宗根本就听不进去。这就要说到唐懿宗这位皇帝的能力和德行了,他骄逸残暴,荒于政事,宠信奸人,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导致大臣弄权,朝政腐化,各地动乱不断。
唐懿宗最为信赖的是韦保衡、路岩这些无才之辈。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咸通十年,唐懿宗不理政事,宴游无度,大小事务都交给路岩代办。路岩以权谋私,贿赂官员,贪腐奢靡。有一位名叫陈潘叟的官员上书劝谏,恳请唐懿宗查处路岩,称路岩所贪污的钱财都可以养军队两年了。
唐懿宗不但没有惩处路岩,反而将陈潘叟流放,在这样黑白颠倒、扭曲污浊的风气下,让御史台等一众官员渐渐沉默不语。
而且,唐懿宗信任这些医官,也有原因,因为这些人身份全是仰仗皇帝的宠信。医治同昌公主的医官,在唐朝被称为太医或翰林医官,属于待诏官的一种。所谓待诏官,即把社会上有一技之长者,经过选拔,奉皇帝之令,成为一种特殊的官员,随时等待皇帝的诏命,等到需要的时候,出来为皇帝办事。
然而,很多医者是依靠奇谈怪技和特殊的关系得以混入,说白了,这些医官当中,有不少人的医术并不高明,是浪得虚名的。
(古代医馆场景)
唐懿宗之所以残酷处置这些医官,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医官吃了皇家的饭,却没有为皇家把事情办好。况且,自己如此宠爱的福星女儿这么早离开,拿这些医官撒气,方解心头之悲痛愤恨。
四、同昌公主医案,背后却是党同伐异的斗争
对于宰相刘瞻的上疏,唐懿宗冷淡处之,但刘瞻没有放弃,又与京兆尹温璋联合上书劝谏。
然而,这起骇人听闻的同昌公主医案,早已变成了党同伐异的一颗棋子。
唐懿宗偏听偏信,尤其宠信韦保衡和路岩,而驸马韦保衡是此案持续发酵的背后的关键人物。
在处置医官之前,唐懿宗疑心有人谋害公主。因为据公主身边的侍女说,公主的身体虽算不上多好,但也算不上羸弱。同昌公主在出嫁前3个月,还赶工绣了床三千鸳鸯锦被呢。
于是,唐懿宗下诏,让京兆尹温璋调查此案。温璋刚进驸马府上,就向韦保衡挑明了前来调查的目的。
韦保衡直接说是那些太医乱用药,把公主给医死了。温璋提审太医。这些太医大喊冤枉,称他们并没有用错药,他们的方子没错。
(中药药方)
为首的韩太医讲了他所观察到的情况,当时他们接到命令前来问诊,发现公主脸色发青、嘴唇乌紫,牙龈边缘有蓝黑色,神情呆滞。
韩太医基本肯定公主是水银中毒,但公主不可能自己吃了水银,背后肯定另有隐情,他不敢把真实的病情说出来,因为怕引起腥风血雨。
温璋获得这条线索后,恳请唐懿宗推迟公主下葬时间,以便查明真相。很快,温璋就注意到了公主生前头上戴的钗子。
同昌公主头上所戴的钗子,名叫“九鸾钗”,正是唐懿宗赠送的奇珍异宝之一。钗子上有九条流苏,都坠有一颗金珠,金珠有小孔,由象牙针堵住小孔。只要拔掉象牙针,香气就会飘出。公主特别喜爱这支钗子,时常把玩,因而有“香女”之称。而这钗子中除了有香料,还有水银。
(钗子)
原来,这支钗子是南齐妃子潘玉儿所有。同昌公主生前还做梦梦到潘玉儿向她索要九鸾钗,并将梦境告诉了身边的侍女,不久就病重离世了。
温璋把调查情况如实禀报给了唐懿宗,可唐懿宗听信韦保衡的话,根本不去辨别真伪,不仅处死医官,还要清除其亲族。这背后,是韦保衡利用公主的死,打击异党,进一步笼络其他官员,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瞻和温璋,也被韦保衡视为眼中钉,借此机会除掉这二人,正是时候。于是在刘瞻和温璋第二次上书时,韦保衡和路岩就在唐懿宗耳旁吹风,唐懿宗一怒之下,下令将二人贬谪。
温璋遭贬振州司马后,服毒自尽。而刘瞻被罢相,贬为康州刺史。
《旧唐书·卷十九上· 本纪第十九上》记载:
癸亥,以右拾遗韦保衡为银青光禄大夫、守起居郎、驸马都尉,尚皇女同昌公主,出降之日,礼仪甚盛。
己酉,同昌公主薨,追赠卫国公主,谥曰文懿。主,郭淑妃所生,主以大中三年七月三日生,咸通九年二月二日下降。上尤钟念,悲惜异常。以待诏韩宗绍等医药不效,杀之,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府。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上疏论谏行法太过,上怒,叱出之。
辛酉,葬卫国公主于少陵原。先是,诏百僚为挽歌词,仍令韦保衡自撰神道碑,京兆尹薛能为外监护,供奉杨复璟为内监护,威仪甚盛,上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
咸通十一年,同昌公主正式下葬,这场葬礼无比豪华排场,唐懿宗动用宫廷内库的钱财支付费用,还亲自撰写挽歌,派遣京城官员上街为公主祈福。唐懿宗和郭淑妃扶柩哭送至延兴门。
唐懿宗还特意命令宫中伶人李可及创作了《叹百年曲》队舞,声音凄婉,舞者几百人。
《资治通鉴》记载:
上与郭淑妃思公主不已,乐工李可及作《叹百年曲》,其声悽惋,舞者数百人,发内库杂宝为其首饰,以絁八百匹为地衣,舞罢,珠玑覆地。
唐懿宗赐给乐工李可及大量金银,西门季玄警告说:“今日受赐用官车,他日破家,亦须辇还内府。不道受赏,徒劳牛足。”伶人李可及后来因黄巢之乱,被流放至岭表,财产全部充公。
后来黄巢之乱时,唐僖宗外逃,嫔妃多有饿死者,同昌公主之陵墓被盗,扬骨于外。
唐懿宗的昏庸荒嬉、偏听偏信、不辨是非,导致了朝政纷争不断,各地动荡不安,整个帝国的稳定性受到了重创,让本就混乱的晚期唐帝国更加走向孱弱。
经同昌公主一案,韦保衡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贪污腐化,壮大势力,排除异己,加速了朝政生态的恶化。后来他又将路岩赶下台,耀武扬威了十几年,直到唐僖宗时才得到了报应。
同昌公主医案,像是一块巨石投入了水面,引发了一连串的波澜,从唐懿宗的疯狂报复,到党派纷争,一步步推着唐帝国走向衰败。可怜同昌公主卿卿性命,连死后都被别人利用,然而,机关算尽,争权夺利,最终一切成空,如梦如烟,只是留给后人做谈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