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详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详解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八一建军节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当时还叫中国工农红军,直到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国军共同抵御日寇。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呼,则是在1946年10月3日,最早出现在《解放日报》的文章中,直到1948年11月1日,才由中央军委下文,正式统一了这个称呼。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红军时期,八路军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初期,都是没有军衔的。唯一可以区别的标识就是干部上衣四个口袋,士兵则是两个口袋。此外再无任何区别。直至1955年,才开始第一次授衔,此后又在1965年取消了军衔。直到1988年,又再次恢复了军衔,并进行了第二次授衔。
1955年第一次授衔
55式军衔
55年授衔军衔图
1955年第一次授衔:
共授予元帅10名: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排名分先后)
大将10名: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同样排名分先后)
上将55名:
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韦国清、乌兰夫、邓华、叶飞、甘泗淇、吕正操、朱良才、刘震、刘亚楼、许世友、苏振华、李达、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克农、李聚奎、杨勇、杨至诚、杨成武、杨得志、肖华、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张爱萍、陈士榘、陈再道、陈伯钧、陈明仁、陈奇涵、陈锡联、周桓、周士第、周纯全、赵尔陆、洪学智、钟期光、贺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阎红彦、黄永胜、董其武、彭绍辉、韩先楚、傅钟、傅秋涛、谢富治、赖传珠。
56年又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58年又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开国上将是57名。
中将175名:
名单人数太多,就不发了
56年聂鹤亭被授予中将军衔,58年贺诚被授予中将军衔,所以开国中将也可以说是177名。
少将798名:
后来又补授4人,所以开国少将也可以说是802人。
此外还有校级军官3万2千余人,尉级军官49万8千余人,准尉11万3千余人。至1955年底,共授予644686名干部军衔。
军衔兵种领章:
55年授衔时,拟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授予毛泽东主席。但被毛主席拒绝了。
考虑到当时全军还有十几万名副排级干部,因此55年授衔还特意增设了准尉,用来授予这些副排级干部(这里的准尉和正常的准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纯粹是为了安置副排级干部而特设)。
士官则比较简单,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士兵则分为上等兵和列兵两个等级。
这里要注意一点,55年的军衔,准尉及以上军官是肩章领章俱全,准尉以下的士官及士兵,则是领章(海军除外,海军士官及士兵也有肩章)。
此次授衔,不仅有准尉,还有之后所没有的大尉军衔,因为55年授衔有意压低军衔,造成了职衔完全不对等,大尉一般授予营长,甚至还有很多团长也被授予大尉军衔。
1988年第二次授衔
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从此又回到了大家统一着装的年代,直到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进行了第二次授衔。
之所以二次授衔,也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毕竟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军人出国进行外事访问的活动增多,没有军衔的弊端就显露出来。按国际惯例,两国军人见面,军衔低的应先向军衔高者敬礼,但解放军军官没有军衔的话,会让被访国军官无法辨别,无所适从。
而且据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某部队撤下来途中乱糟糟乱成一团,某师长正好路过,于是大声呼喊想整理归拢部队,但由于大家着装都一样,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位师长。这同样也是没有军衔的弊端,辨识度太低,造成无法有效指挥。
因此,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了军衔,并进行了第二次授衔。
87式军衔
87式军衔
这里要特别说明下,这一代的军服是87年完成设计并列装的,而授衔是88年,所以叫87式军衔。
此次授衔,共授予上将17人(此次授衔上将人数远少于55年那次),中将146人,少将1289人。
17名上将中,有12人是开国将军,在55年就曾被授予将官军衔,其中开国上将1人,开国中将2人,开国少将9人
88年授衔17名上将名单及当时职务:
洪学智(开国上将,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
刘华清(开国少将,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
秦基伟(开国中将,军委委员,军委副秘书长)
迟浩田(开国少校,总参谋长)
杨白冰(开国上校,总政治部主任)
徐信(64年少将,副总参谋长)
郭林祥(开国少将,总政治部副主任)
王诚汉(开国少将,军事科学院政委)
赵南起(开国少校,总后勤部部长)
李德生(开国少将,国防大学政委)
张震(开国中将,国防大学校长)
尤太忠(开国少将,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刘振华(开国大校,64年晋升少将,北京军区政委)
向守志(开国少将,南京军区司令员)
万海峰(开国大校,成都军区政委)
李耀文(开国少将,海军政委)
王海(开国中校,空军司令)
87式军衔还设置了一级上将军衔,为两道松枝加四颗金星,不过没有授予任何人,并且在六年后被取消。
此外87式军衔取消了大尉军衔,准尉也变成了授予军校学员。还增加了士官等级,在原来上士中士下士的基础上,往上又增设了专业军士(授予文化程度较低,但有技术专长的士官)和军士长两个军衔(两者是平行关系,但军士长待遇要高于专业军士)。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授衔取消了领章军衔,士官和士兵军衔也变成了肩章军衔。
93式军衔
93式军衔
相比87式军衔,93式军衔最大的改动就是将87式军衔增设的专业军士和军士长各细分成了四个等级,两者依旧是平行关系。
专业军士 军衔授予服现役满5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工作职务的士兵。
军士长 军衔授予经过军队院校培训,被任命担任基层行政或者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士兵。
93式军衔里的一级上将军衔还在,不过还是没人被授予,然后在次年94年被正式取消。
99式军衔
99式军衔
99式军衔,没有了一级上将军衔,上将军衔成为最高上限。军官军衔肩章没有什么改动。但是士官和士兵的军衔标识则做出了相当大的改动。
首先87式和93式的专业军士和军士长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六期士官,士官军衔由此变得相对简单明白多了。
士兵和士官的军衔标识也从直杠变成了V型拐,同样以粗细和数量来区别。其中士官级别的军衔上多了个双枪交叉的军衔标识。
07式军衔
07式军衔
07式军衔相比99式,依旧没什么改动,但新增了七期士官,也就是一级军士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王)。
下面具体介绍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
上将
上将
上将军衔,通常授予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以及大军区正职,如总参谋部(现改为联合参谋部)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现改为政治工作部)主任,总后勤部部长(现改为后勤保障部),总装备部部长(现改为装备发展部),军种司令,政委,战区司令,政委以及国防大学校长政委等。
这些职务其实是分大小的,由于现行军衔制度里上将为最高军衔,所以导致上下级都挤在了上将这个军衔里。所以通过肩章军衔根本无法区分。而最新推出的勋表则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前我写过专门的文章介绍勋表)。
最新勋表岗位职务层级略章
从上图可以看出,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和战区级正职,其实职级上来说是有区别的,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但如果单看军衔,那他们都是上将,想要分辨他们具体级别,那只能通过胸前的勋表来辨别。
上将级别按大小我按自己的观点排了下(如有错误还请指正),大致应该是这样:
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军种司令(即海陆空军及火箭军司令)>战区司令
为什么这么排?首先军委主席大于军委委员肯定是没异议的,然后军委委员又大于剩下的职务,问题也不大。
然后就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军种司令,战区司令具体该怎么排了。
曾经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实际上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就算是参谋长,放在同级部队里,也就是排到6号或7号的人物,主要也就给部队主官出出主意提个醒,规划和制定作战计划供主官参考。实际上所有具体的事情,基本上都得由部队主官来拍板。由此可见,当时参谋长实权并不大。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作战方式早已被淘汰,多兵种,多元化联合协同作战已成为必然。因此单一兵种的主官,话语权慢慢在减弱,而负责协调指挥多兵种作战的参谋长,话语权却逐渐在增强。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定义,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工作机关,是全军军事工作的领导机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部。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全军的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仅这一点,就足以使总参谋长的级别和实际权力,要远大于军兵种司令和战区司令(其实在之前介绍苏联军衔的时候,写到有关大将和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的定义时,我已经有过详细解释)。
而且,毕竟就连副总参谋长,通常也都是上将军衔。而军兵种的副司令,通常才中将军衔,从副手的军衔上更能提现出双方的级别差距。更何况,总参谋长通常还是军委委员,甚至连常务副总参谋长都当过军委委员。
而总政治部主任也无需多言,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军一向是重中之重。总政治部主任通常也是军委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臂章
至于军兵种司令和战区司令谁大谁小,我在这里打个比方:军委副主席就好比市委副书记,军委委员就好比市委常委,总参谋长就好比常务副市长,什么都管。那么军兵种司令,就好比分管各项工作的副市长。而战区司令,则好比市辖区的区长。这么一比喻,谁大谁小应该不难分辨。毕竟军兵种司令是全国性的中央干部,而战区司令只是地方大佬。
最难解释的上将终于说完了,下面论到中将了。
中将
中将
中将军衔,通常授予大军区副职。军兵种副司令,副政委,参谋长,战区副司令,副政委,参谋长等。
少将
少将
少将军衔,通常授予正军级正副职。如合成集团军军长,政委,省军区司令,政委等。我军现有13个合成集团军(番号71-83)。
一个标准的合成化集团军,下辖6支合成旅和6支兵种旅(如炮兵旅、防空旅、特战旅、陆航旅等)。共计12支旅级战斗队。合成旅是主要的作战单位,兵种旅则负责特种技术支持。总兵力不少于8万人。
大校
大校
大校军衔,通常授予正师级干部,副军级干部。军改后师改合成旅,大校军衔主要授予合成旅旅长(副师级),我军现有82个合成旅。
一个合成旅下辖8个营,其中包括4个合成营,以及炮兵营、防空营、作战支援营和勤务保障营各一个。人数大概在6000人左右。
上校
上校
上校军衔,通常授予正团级干部,副师级干部。军改后通常授予副旅长和旅参谋长。
中校
中校
中校军衔,通常授予副团级干部。军改后通常授予合成营营长。
合成营常见编制包括:步兵连三个,坦克连两个,炮兵连一个,作战支援连一个,后勤保障连一个。人数大致在七到八百人。
少校
少校
少校军衔,通常授予正营级干部。军改后通常授予合成营副营长。
上尉
上尉
上尉军衔,通常授予正连级干部。
一个步兵连标准是120人,其中包括:连长,副连长,连部班(10人),3个步兵排108人。
中尉
中尉
中尉军衔,通常授予副连级干部。
少尉
少尉
少尉军衔,通常授予排长。
一个步兵排标准是36人,其中包括:排长1人,副排长1,通信兵1人,另外有3个步兵班33人。
学员
学员
学员,也就是军校学生。
一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七期士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王。服役期限9年,总军龄27至35年(包括义务兵两年军龄)。
一级军士长在陆军单位很少见,但在海空军并不稀奇。某护卫舰接受媒体采访时,媒体才发现舰上居然有三名一级军士长。火箭军就更不稀罕了,17年火箭军一次性晋升了51名一级军士长。18年4月11日,火箭军更是在北京一次性就晋升了106名一级军士长。
所以,有些人没必要鼓吹什么一级军士长比将军还稀少,将军见了一级军士长都得叫老班长之类的,这都是无知的表现。
现行军衔体制下,士兵根本不可能晋升到将军,只有军校出身的科班生,才有上升的空间。而科班生从军校毕业就是少尉乃至中尉,根本不可能和大头兵在同一个班里混,又何来老班长一说?
二级军士长
二级军士长
二级军士长,六期士官,服役年限5年,总军龄22至26年(同样包括义务兵两年军龄,以下相同,不复叙述)。
三级军士长
三级军士长
三级军士长,五期士官,服役年限5年,总军龄17至21年。
四级军士长
四级军士长
四级军士长,四期士官,服役年限4年,总军龄13至16年。
上士
上士
上士,三期士官,服役年限4年,总军龄9至12年。
中士
中士
中士,二期士官,服役年限3年,总军龄6至8年。
中士军衔是标准的班长军衔。一个标准的步兵班人数为12人(人数其实不固定)。
下士
下士
下士,一期士官,服役年限3年,总军龄3至5年。
下士一般为副班长或代理班长。
上等兵
上等兵
士兵服役满一年后,通常会授予上等兵军衔。所以上等兵的军龄是1至2年。
列兵
列兵
新兵入伍后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后,会被授予列兵军衔。所以列兵的军龄在3个月至1年。
最后附上海军袖章军衔图
海军袖章军衔
终于写完了,每次写的都很辛苦,如果喜欢此文,还请大家点下关注和收藏,好让我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再次谢谢大家了!
老A出品,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