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萧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萧瑀
刚正不阿的大唐宰相 —— 萧瑀
萧瑀(575 年~648 年),字时文,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是南梁武帝萧衍之后,昭明太子萧统的曾孙,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弟弟。萧瑀(575年~648年7月19日),字时文,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唐朝初期宰相,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其生性孝顺,喜好佛事,声名远扬天下。热衷学习,精于书法。为人刚直不阿,胸怀坦荡磊落,初获封新安郡王。西梁覆灭后,入长安,官拜内史侍郎。曾直言进谏隋炀帝,遂被贬为河池太守。
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兵临京师,他率郡归降,获封宋国公,出任民部尚书。(隋文帝杨坚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原本的度支尚书改为民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是六部中尚书省下属的重要官职,民部也成为六部之一。)
唐武德元年(618 年),被拜为内史令,统掌政务,深得信任。待到平定王世充时,因参与军事谋划,晋升尚书右仆射。
唐太宗即位后,迁任尚书左仆射。曾劝太宗施行分封以求长治久安。然而其心地狭隘,难以容人。房玄龄、杜如晦新掌政事,权力稍有分散,他心有不甘,伺机弹劾二人过错。
贞观二十年(646 年),诬陷房玄龄结党谋逆,遭太宗斥责,愈发不得志。旋即自请出家却食言未行,太宗因而夺其爵位,贬为商州刺史。不久又被征召还朝,恢复封爵。其姐萧皇后辞世后,萧瑀内心深受重创。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患病而逝,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司空、荆州都督,谥号贞褊。
出身皇家,贬职河池
萧瑀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特质。他天性孝顺,对佛教笃信,这种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正直的品性。在学习上,他勤奋刻苦,尤其擅长书法,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年仅九岁时,他便被封为新安郡王,早早地踏上了荣耀之路。
西梁灭亡后,萧瑀来到长安,开启了在隋朝的仕途生涯。凭借自身才华与家族背景,他顺利拜任内史侍郎,成为隋炀帝身边的重要臣子。然而,隋炀帝骄奢无道,面对这样的君主,萧瑀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多次挺身而出,直言进谏。大业十一年(615 年),突厥始毕可汗企图袭击巡行北部边塞的隋炀帝,形势危急。萧瑀劝谏隋炀帝赦免高丽,以缓解危机。但突厥大军撤走后,隋炀帝却懊悔听取此建议,当即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将他贬任为河池太守。尽管仕途遭受重大挫折,萧瑀在河池太守任上,依然坚守职责,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治理地方。
归唐辅政
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兵入京师,萧瑀看到了新的希望,果断以郡降唐。李渊对他颇为赏识,封他为宋国公,任命为民部尚书。唐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称帝,萧瑀被拜为内史令,总掌政务,可见其深得李渊信任。在这个职位上,萧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唐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制度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萧瑀刚正不阿的性格,使得他在朝中屡遭波折。武德三年(620 年),唐高祖草拟政令交给萧瑀承办,萧瑀发现其中几处考虑不周,便暂压下来未发布。按规定,臣僚若发现皇帝命令有不妥之处,应向上奏明改正。萧瑀此举符合规定,但唐高祖得知后心中不悦,召见责问。萧瑀慷慨陈词,以隋朝 “内史宣勅” 前后矛盾,致使百官无所适从的史实,说明唐高祖所拟政令 “不经审勘” 的危害,并陈述自己每次接到皇帝勅令都会仔细审勘,确保前后不矛盾才敢宣行,因此导致发布延迟。李渊听后,也认可了萧瑀的用心 。
武德九年(626 年),李唐皇室诸子明争暗斗,李渊偏向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甚至想除去他。在这关键时期,萧瑀全然不顾个人利益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李世民即位后,对萧瑀十分感激,曾作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高度赞扬了萧瑀的忠诚。
六遭罢相
进入贞观朝后,萧瑀的仕途更是充满了坎坷与起伏,他竟然经历了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相的波折。萧瑀处事严厉刻板,刚正不阿,上朝言事言辞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一次,在朝堂上,萧瑀与陈叔达因意见不合愤怒争论,满朝文武乱作一团。唐太宗初登帝位,本就有树威之心,见二人如此放肆,顿时怒不可遏,推倒御案,拂袖而去,随即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家闭门思过,这是萧瑀在贞观年间第一次被罢相。后来,萧瑀病情好转入宫谢恩,唐太宗还将女儿许配给萧瑀之子萧锐,两家结为儿女亲家 。
贞观元年(627 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伦病故,尚书省二仆射之位皆虚,百官无首,太宗诏任萧瑀恢复尚书左仆射之职,这是萧瑀第二次出任当朝首相。但萧瑀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年十一月末,唐俭出使突厥,萧瑀请他藏封家书给避难突厥的姐姐萧皇后,此事被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说他私通书信于亡隋皇后。不过查明情况后,萧瑀第三次出任宰相。后来,兵部尚书李靖带兵征讨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妻子、隋室的义成公主,萧皇后感念义成公主恩情悲痛不止,萧瑀上奏弹劾李靖,却有人进言称萧瑀弹劾不当。贞观四年七月,太宗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议朝政,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
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中风,于第二年五月去世。丧事办完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 “特进”,参与政事,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但一年以后,因他急躁、偏狭再次被罢相,并且被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世绩等审理此案。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萧瑀被任命为左右仆射,这是他第五次拜相。贞观二十年,萧瑀与同僚关系紧张,屡屡逆忤圣意,李世民极为怨愤,虽念他忠诚耿直,不忍再度废黜,希望他自动辞职以保全面子,但最终还是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亲写诏书罢免了他的相位和全部封爵、封邑,并将他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六次罢相 。
晚年落幕
尽管仕途波折不断,萧瑀始终保持着忠诚耿直的品质。他曾以历史上分封子弟贵戚为藩屏的得失,建议太宗分封子弟为王,这一建议被太宗采纳。萧瑀也不贪财好利,在隋朝为官时拥有很多田宅,后来这些田宅全被唐高祖李渊分赐功臣。归唐之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他,他却全部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 。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萧瑀位列第九,这无疑是对他为唐朝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晚年的萧瑀,命运又遭受了沉重打击。他的姐姐萧皇后去世,这让已 74 岁高龄的萧瑀感到无比孤苦和寂寞。虽然此时皇上已恢复了他的宋国公封爵,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加 “特进”,但萧瑀仍然十分消沉。当时李世民身体也不好,住在玉华宫,传召萧瑀到玉华宫休养。然而,萧瑀到玉华宫后病情突然加重,不几天便与世长辞,这一天是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六月二十日。李世民赐他司空、荆州都督的官爵,并谥号为 “贞褊” 。
萧瑀作为一个亡国皇家的后裔,在唐朝的政治生涯贯穿了唐高祖李渊的武德朝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朝,始终处于朝廷的权力中心。他在武德朝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贞观朝后虽历经波折,却始终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的形象为人铭记。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以及从子(侄子)一支有 8 人为相,家族在唐朝兴旺发达。萧瑀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唐朝的忠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
什么是左(右)仆射
左(右)仆射 : 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一职
左仆射:主要分管吏部、户部、礼部。吏部主管官员的选拔、考核、任免等,是朝廷用人的关键部门;户部负责管理户籍、土地、赋税等经济事务,关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百姓的生活;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右仆射:通常分管兵部、刑部、工部。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包括军队的训练、调动、武官的任命等,关乎国家的安全;刑部掌管司法审判、刑罚执行等,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工匠管理等,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