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剧情

​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卷,逐句深扒,详细解读

点击: 来源:百分剧情
摘要: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卷,逐句深扒,详细解读 文章背景 《孟子·梁惠王下》创作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周游列国,试图向各国君主宣扬自己的“

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下卷,逐句深扒,详细解读

文章背景

《孟子·梁惠王下》创作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周游列国,试图向各国君主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希望君主们能够以民为本,与民同乐,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统一天下的目标。

1. 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 解析:庄暴不知如何回应齐王好乐,孟子则认为齐王若极度喜好音乐,于齐国治理有益,为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做铺垫。这里“庶几”表示差不多、有希望。

2. 原文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翻译: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 解析:齐王因自己喜好世俗之乐而非先王雅乐而感到惭愧,变色的细节体现出齐王对自己爱好的不自信。

3. 原文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 翻译: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 解析:孟子强调无论古乐今乐,关键在于君主能否与民同乐,以此引起齐王的兴趣,为进一步阐述观点做准备。

4. 原文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 翻译: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 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齐王认识到与众人分享快乐的重要性,逐步将话题引向“与民同乐”。

5. 原文“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翻译:“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 解析:描绘出君主不与民同乐时百姓的痛苦,与后文百姓因君主与民同乐而喜悦形成对比,突出“与民同乐”的重要性。“疾首蹙頞”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6. 原文“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 翻译:“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解析:进一步说明君主不与民同乐,其娱乐活动会给百姓带来痛苦,强调与民同乐的必要性。

7. 原文“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翻译:“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 解析:与前文百姓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君主与民同乐时百姓的喜悦心情,说明君主的行为对百姓情绪的影响。

8. 原文“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 翻译:“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解析:再次强调与民同乐会让百姓感到喜悦,从而突出君主与民同乐的积极意义。

9. 原文“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wàng)矣。”

- 翻译:“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 解析:总结前文,点明主旨,阐述与民同乐是君主成就王业、统一天下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10. 原文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翻译:齐宣王问道:“(我听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 解析:齐宣王对周文王的捕猎场面积表示好奇,孟子予以肯定答复,引出下文关于文王之囿与民共享的讨论。

11. 原文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 翻译:(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 解析:齐宣王觉得方圆七十里的捕猎场很大,而孟子指出百姓却认为小,形成反差,引发齐宣王的疑问,为解释原因做铺垫。

12. 原文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chú ráo)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 翻译:(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

- 解析:孟子通过对比文王之囿与齐宣王之囿,说明文王与民共享捕猎场,所以百姓觉得小,而齐宣王的捕猎场百姓觉得大,是因为没有与民共享。“刍荛者”指割草砍柴的人。

13. 原文“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翻译:“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 解析:孟子以自己初到齐国的经历为例,说明齐宣王的捕猎场对百姓设限过多,如同陷阱,所以百姓认为大,进一步强调君主应与民共享资源。

14.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翻译: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 解析:齐宣王询问与邻国交往之道,孟子提出仁者能以大事小,列举商汤和文王的事例,说明有仁德的君主会以友善态度对待小国。

15. 原文“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tài)王事獯鬻(xūn yù),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翻译:“只有聪明的人才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国。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于顺应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 解析:继续阐述与邻国交往的原则,指出智者能以小事大,分别说明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的君主的不同心态,为下文强调君主应有的行为做铺垫。

16. 原文“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翻译:“乐于顺应天命的人能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住他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因此能够安定天下。’”

- 解析:说明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的不同结果,引用《诗经》内容强调敬畏天命对于保国的重要性。这里“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是《诗经》中的句子,用以佐证观点。

17. 原文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 翻译:齐宣王说:“先生的话真是高明极了!我有个毛病,我喜爱勇猛。”孟子回答说:“大王请不要喜好那种匹夫的勇猛。有的人动不动就拔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一人对抗。大王请把它扩大到天下吧!”

- 解析:齐宣王称自己好勇,孟子指出不应好小勇,而应将勇扩大到保护天下百姓。

18. 原文“诗云:‘王赫斯怒,爰(yuán)整其旅,以遏徂莒(cú jǔ),以笃周祜(hù),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 翻译:“《诗经》说:‘文王一发怒,于是整顿军队,阻止了侵略莒国的敌人,增添了周国的福祉,向天下宣告了文王的功业。’这就是文王的勇猛。文王一怒而使得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

- 解析:引用《诗经》描述文王之勇,说明文王的怒是为了安定天下百姓,而非个人匹夫之勇。

19. 原文“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民。”

- 翻译:“《尚书》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立君主,设立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天来爱护人民。天下无论有罪无罪,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自己的本分呢?’如果有人骄横无理地胡作非为,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武王也会感到羞耻愤怒,这就是武王的勇猛。武王也是一怒而使得天下的百姓都得到安定。”

- 解析:引用《尚书》内容,阐述武王之勇也是为了安定天下百姓,引导齐宣王将勇用于安定百姓。

20. 原文“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翻译:“如果大王也能做到一怒而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欢勇猛了。”

- 解析:鼓励齐宣王像文王、武王那样,将勇用于行仁政、安百姓,这样百姓会支持他。

21.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 翻译: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 解析:齐宣王询问贤者是否也享受别墅之乐,孟子借此阐述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指出百姓得不到快乐会埋怨君主,而君主不与民同乐同样错误 ,为下文论述君主应如何做铺垫。

22. 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翻译: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 解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后来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化用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表明君主与百姓休戚与共的关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君主应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得民心、王天下。

23. 原文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zhāo wǔ),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翻译: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儛两座山去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 解析:齐景公询问如何能像先王一样巡游,引出晏子的回答,从而进一步阐述古代圣王出游的目的与意义,为孟子向齐宣王阐述观点提供事例。

24. 原文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

- 翻译: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 解析:晏子解释天子巡狩和诸侯述职的含义,说明古代君主出行是与工作相关,并非单纯游玩,为下文阐述圣王出游的目的做铺垫。

25. 原文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 翻译: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 解析:说明古代圣王出游是为了关心百姓生产生活,百姓也因此受益,强调圣王出游以民为本的特点。“豫” 在这里也是出游的意思。

26. 原文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juàn)胥谗,民乃作慝(tè)。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 翻译: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忘返,荒亡无度,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

- 解析:将古代圣王出游与当下君主出游对比,指出当下君主出游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痛苦,引发诸侯担忧,批判了这种不良的出游行为。“睊睊”形容侧目而视、含怒的样子 ;“慝”指邪恶、恶念 。

27. 原文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 翻译:(顺流而下游乐而忘归叫做流;逆流而上游乐而忘归叫做连;无节制地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沉溺于酒色不知满足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 解析:解释“流”“连”“荒”“亡”的含义,强调先王没有这些不良行为,暗示齐宣王应反思自己的出游行为,向先王学习。

28. 原文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zhǐ)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翻译: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徵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 解析:齐景公听取晏子建议,做出积极改变,赈济百姓并创作君臣同乐之乐,体现出君主接受正确建议后从善如流的态度,同时也表明正确的引导能促使君主做出有利于百姓的行为。

29. 原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 翻译:齐宣王问道:“人们都建议我毁掉明堂,是毁掉它呢,还是不毁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要施行王政,就不要毁掉它。”

- 解析:齐宣王对是否毁掉明堂犹豫不决,孟子指出明堂是施行王政的象征,只要想行王政就不应毁掉,引出下文对王政的讨论。

30. 原文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nú)。

- 翻译:齐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抽九分之一的田税;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池沼不设禁令,犯罪的人不牵连妻儿。

- 解析:孟子通过列举周文王治理岐地时的政策,如轻税、保障官员待遇、不扰商、开放资源、不株连等,描绘出王政的具体表现,为齐宣王施行王政提供借鉴。“孥”在这里指妻子儿女 。

31. 原文老而无妻曰鳏(guān),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 翻译:年老而没有妻子的叫做鳏夫;年老而没有丈夫的叫做寡妇;年老而没有儿子的叫做独老;年幼而没有父亲的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依的人。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照顾这四种人。

- 解析:解释“鳏、寡、独、孤”的概念,强调周文王施行仁政时优先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突出王政以民为本、关爱弱势群体的特点。

32. 原文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翻译:齐宣王说:“说得好啊!”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那为什么不实行呢?”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 解析:齐宣王称赞孟子的话,孟子顺势劝其施行王政,齐宣王则以自己好货为由推脱,引出孟子关于“好货”与施行王政关系的论述。

33. 原文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hóu)粮,于橐(tuó)于囊。思戢(jí)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翻译:孟子回答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粮食堆满仓,干粮装行囊。小袋大袋装,人心安定勇向上。箭上弦弓开张,盾戈斧钺齐闪亮,于是启程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粮食积存,行军的人有干粮携带,这样才能够启程远行。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让百姓也富足,这对实行王政有什么困难呢?”

- 解析:孟子列举公刘好货但能使百姓富足的例子,说明只要君主能与百姓共享财富,好货并不妨碍施行王政,引导齐宣王正确对待自己的喜好。“糇粮”指干粮;“思戢”意为想着和睦安定 。

34. 原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dǎn)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 翻译:齐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古公亶父,清晨快马加鞭,沿着西方水滨,来到岐山脚下。带着宠妃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

- 解析:齐宣王又以好色为自己不施行王政找借口,孟子列举周太王好色的例子,为下文阐述好色与王政的关系做铺垫。

35. 原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翻译:在那个时候,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让百姓也满足男女之欲,这对实行王政有什么困难呢?”

- 解析:指出周太王好色但能使百姓婚姻和谐,说明君主若能将个人喜好与百姓的需求相结合,同样不妨碍施行王政,鼓励齐宣王施行王政。

36.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 解析:孟子以朋友间不负责任的事例引出话题,通过齐宣王的回答,引导他思考君主对百姓应负的责任。

37. 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 翻译:孟子说:“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

- 解析:继续以类似的问题引导齐宣王思考不同角色的责任,逐步将话题引向君主的责任,为下文做铺垫。

38.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 翻译: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得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过头去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 解析:孟子将问题引到君主身上,齐宣王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生动地表现出齐宣王的尴尬,也暗示他应反思自己对国家治理的责任 。“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成为成语,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39.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翻译: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 解析:孟子指出真正的故国是有世臣的国家,批评齐宣王没有亲臣,任用的人不知去向,暗示齐宣王在用人方面存在问题,为下文阐述君主应如何用人做铺垫。

40. 原文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 翻译:齐宣王说:“我怎样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选用新人 ),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 解析:齐宣王询问如何识别无才之人,孟子强调国君进贤要慎重,因为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尊卑、亲疏关系,引出下文对选拔人才标准的论述。

41. 原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 翻译:(对于一个人,)左右近臣都说他贤能,还不能任用他;各位大夫都说他贤能,也还不能任用他;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贤能,然后才任用他。

- 解析:阐述选拔人才不能仅听身边人或大夫的意见,而要广泛听取国人意见并加以考察,体现出选拔人才应注重民意、审慎考察的原则。

42. 原文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 翻译:左右近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行,然后才罢免他。

- 解析:与选拔人才相对应,说明罢免人才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不能偏听偏信,要以国人的意见和实际考察为准。

43. 原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翻译:左右近臣都说他该杀,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该杀,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杀的他。做到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 解析:以处决犯人为例,进一步强调在重大决策上要充分尊重民意并加以考察,只有这样的君主才配称为百姓的父母,体现孟子民本思想在人才选拔和司法等方面的应用。

44.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翻译: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 解析:齐宣王对商汤、武王的行为提出疑问,孟子予以肯定答复,引出下文对君臣关系和革命合理性的讨论。

45. 原文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翻译:(齐宣王)说:“臣子杀掉君主,这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我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这是弑君。”

- 解析:孟子通过重新定义“贼”“残”“一夫”的概念,指出商纣王是残贼仁义的独夫,所以周武王诛杀他并非弑君,而是为民除害,强调了君主失德就会失去统治的合法性,臣子推翻失德君主具有正义性。

46.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 翻译: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把木材砍削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

- 解析:孟子以建造房屋找木料为例,通过工师找大木和匠人削小木引发齐王不同态度的事例,为下文阐述任用贤才的道理做类比铺垫。

47. 原文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yì),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 翻译: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假如现在有一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匠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教导玉匠如何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

- 解析:孟子将治国与工匠做事进行类比,说明君主不应随意干涉专业人士(贤才)发挥其所学,强调君主应尊重贤才的专业能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 。“镒”是古代重量单位。

48. 原文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 翻译: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如果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 解析:齐国战胜燕国后,齐宣王对于是否吞并燕国犹豫不决,向孟子征求意见,体现出他在重大决策面前的摇摆,也引出孟子关于战争和治国的进一步论述。

49. 原文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 翻译: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吞并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

- 解析:孟子提出是否吞并燕国的标准是看燕国百姓是否高兴,以周武王和周文王为例,说明顺应民心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50. 原文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翻译: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百姓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 解析:“箪食壶浆”成为成语,指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孟子指出百姓欢迎他国军队是希望摆脱苦难,若新的统治让百姓处境更糟,百姓就会期待其他救星,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在于顺应民心、解救百姓。

51. 原文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翻译:齐国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 解析:齐国吞并燕国引发诸侯不满,齐宣王面对诸侯的威胁感到担忧,向孟子询问应对之策,引出孟子关于如何化解危机的建议。

52. 原文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 翻译: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

- 解析:孟子以商汤凭借七十里国土统一天下且受百姓爱戴为例,与齐国千里之国却畏惧诸侯形成对比,说明得民心是国家强大和应对危机的关键,为下文阐述应对诸侯之策做铺垫。

53. 原文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ní)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xī)我后,后来其苏。’

- 翻译:老百姓盼望他的到来,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汤的军队所到之处,)做生意的照常营业,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 解析:描述商汤征伐时百姓的期待和欢迎,体现商汤的征伐是正义之举,得民心,强调只有像商汤那样行正义之事,才能赢得百姓支持,无惧诸侯威胁。“云霓”本指虹或借指高空,这里指渴望降雨时出现的云。“徯”是等待的意思。

54. 原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 翻译: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老百姓,大王您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害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

- 解析:分析齐国伐燕初期受燕民欢迎的原因,同时指出齐国后续若实施暴行,就会失去民心,说明齐国应遵循正义原则对待燕国,否则将陷入危机。系累:束缚,捆绑。

55. 原文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mào)倪(ní),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翻译: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来讨伐。大王您赶快发布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兴兵。”

- 解析:“反其旄倪”指放回燕国被俘的老小,“旄”通“耄”,指老人,“倪”指小孩。孟子指出齐国若不行仁政,会引发天下各国讨伐,建议齐宣王及时改正错误,施行仁政,以避免危机,体现出孟子仁政思想在国际关系和国家治理中的应用。

56. 原文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翻译: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 解析:邹鲁交战,邹国官员战死而百姓不救,邹穆公向孟子请教解决办法,体现出当时社会中官民矛盾的问题,引出孟子关于官民关系的论述。

57. 原文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lǐn)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 翻译: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他们。

- 解析:孟子指出灾年时百姓受苦,官员却不报告,是在上位者对百姓的怠慢和残害,分析了百姓不为长官效死的原因在于官民关系的恶化,体现出孟子对官民矛盾根源的深刻洞察。

58. 原文: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翻译: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百姓有机会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

- 解析:引用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即“出尔反尔”的出处,原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说明官民关系是相互的,强调君主施行仁政才能改善官民关系,使百姓愿意为长官效命。

相关文章

    ​中国京杭大运河历代开凿漕运史

    ​中国京杭大运河历代开凿漕运史

    ​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中国第一商战“宝万之争”详细回顾

    ​中国第一商战“宝万之争”详细回顾

    ​首届中国探险者大会之“中国十大探险家”

    ​首届中国探险者大会之“中国十大探险家”

    ​《我怕来不及》分集梗概(第1集至第52集)

    ​《我怕来不及》分集梗概(第1集至第52集)

    ​永不放弃的名言(精选410句)

    ​212.河南省西峡县的概况

    ​212.河南省西峡县的概况

    ​与法同行征文800字(精选21篇)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武功大排名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武功大排名

    ​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口蜜腹剑的主人公是谁

    ​宋朝时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宋朝时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轻餐饮与重餐饮的区别

    ​轻餐饮与重餐饮的区别

    ​APEC会议几年一次

    ​APEC会议几年一次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什么是pvc板材

    ​什么是pvc板材

    ​凉生和姜生在一起了吗

    ​凉生和姜生在一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