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剧情

​国产奶粉霸屏靠什么 飞鹤、君乐宝、伊利、蒙牛谁是王者 谁在拖队

点击: 来源:百分剧情
摘要:国产奶粉霸屏靠什么 飞鹤、君乐宝、伊利、蒙牛谁是王者 谁在拖队 作者:木宁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从优势到胜势 国产奶粉崛起进行时 如将

国产奶粉霸屏靠什么 飞鹤、君乐宝、伊利、蒙牛谁是王者 谁在拖队

作者:木宁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从优势到胜势 国产奶粉崛起进行时

如将2018年国产奶粉21.1%的销售额增速,视作对进口品牌的优势初显。

那么2019年,国产奶粉超60%的市占率,则意味着优势已转化为胜势,进口奶粉颓势已显。

繁华盛景之下,一批优秀乳企的提振力量不容忽视。

2019年,国产高端奶粉代表中国飞鹤,实现营收137.2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2.0%,奶粉总销售量超7.5万吨,突破1亿罐。销量、销售额均位居中国市场第一;

另一国产奶粉龙头君乐宝,实现销售收入约163亿元、同比增长25%,奶粉产销量为7.5万吨,离全球婴幼儿奶粉领先品牌又进一步。

专家表示,作为奶业核心领域,国产奶粉崛起,代表着我国乳业振兴已取得节点性胜利。也代表着2019年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已取得显著成效。

《方案》显示:我国将大力实施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提升、产业升级、品牌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

看看2020年一季报表现,实现这个“稳定”目标只是时间问题。

该季度,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增速27%;中国飞鹤营收约估计为45亿左右,收入增速不低于30%;君乐宝营收约30亿元左右,产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

强劲增势,依然吊打进口奶粉。

达能专业营养业务全球营收19.49亿欧元,同比仅增长7.9%,中国市场婴幼儿营养业务营收约30亿人民币;雅培婴幼儿营养产品,中国市场仅预计微增长;雀巢旗下惠氏,甚至出现罕见的销量下滑,尤其是S-26系列在中国市场表现糟糕,直接影响到惠氏1季度业绩。

不难看出,进口奶粉增速已有强弩之末姿态,与国产奶粉的蒸蒸日上形成强对比。

此消彼长,历经11年涅槃重生,国产品牌终于扬眉吐气,重归市场主导地位。

从青铜到王者,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得益于国产乳业在“黄金十年”中,卧薪尝胆、沉淀精进,在摸索创新中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去繁入简,在铑财看来,可归纳为三方面:产品、营销、渠道。

立足本土 产品致胜

先看核心中的核心---产品。

这个问题,上述市场数据,已给出答案。市场占有率的反超,本质上是国产奶粉的产品品质已领先进口。

优势主要有三:安全性更强、新鲜度更高、配方更适合。这三大优势,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

先看安全性。

此前,国内消费者之所以青睐进口品牌,主因是2008年的恶性事件,国产被贴上“不安全”标签。

随着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这一顾虑已消失殆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正处历史最好时期,近3年抽检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9%以上,许多关键指标优于进口奶粉。同时,近年来抽检国产奶粉合格率位居全球最高,是目前所有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产品,且没有之一。

食安无小事,娃娃口粮更无小事。但对当下的国产奶粉来说,这也只是基础。

安全的更高层次---新鲜,才是国产奶粉品质领先的核心考量,也是进口品牌的致命弱点,更是消费升级下,国人的核心需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各国饮食口味、食材偏好不同,但消费认知中,有一点殊途同归:食品越新鲜,越健康、越有营养。

于娇嫩的乳制品而言,鲜活更是重中之重。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顾佳升表示“乳汁跟其他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奶汁非常娇嫩,温度一变营养成分就变,因此我们强调用最卫生的方法和最温和的手段来对待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活性。牛奶挤出来之前是健康的,一旦它挤出来,它的活性因子保留的时间是四小时左右,四小时后接触到环境里面细菌,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就下降,因此牛奶非常容易坏,但是在四个小时里面维生素是活着,因此最终加工布局的方式对营养有较大影响。

“越新鲜、越营养”,也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中“大力提倡和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科学依据所在。

在新鲜度方面,国产奶粉可谓“完爆”进口。

顾佳升表示:优质奶一定是新鲜的,而新鲜奶一定是来自本土的。

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也认为:“在新鲜度上,进口的奶粉不如国内的。国内收完牛奶,可以立即加工,马上上市。国外生产奶粉同样要那么多时间,但是多了运输的环节。”

同时,由于进口奶粉多数属于“大包粉”,生产日期并不确切。飘洋过海的时空风尘,已将新鲜消耗大半,再通过干法工艺制粉,一来一回,新鲜度大打折扣,营养价值究竟多大,值得考量。

反观国产奶粉,飞鹤、君乐宝、三元、圣元、伊利、蒙牛等则占尽优势。尤其是前四者,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湿法工艺一次成粉,新鲜程度最高,即避免了二次污染,又将原奶中的营养最大范围保留下来。

不过,这种湿法工艺,不是谁都能做的。需要从生产到加工一体的全产业链支撑。

无论中国飞鹤位于东北平原的专属产业集群,还是君乐宝依托华北平原的四个世界级、全产业链,都令进口品牌望尘莫及。

业内人士指出,三产融合的重资投入、集群化的生产协同,上下游多维资源的整合共振,显然不是进口品牌可以说玩就玩的。一个本土化背后,是实力、耐力、决心、产业力、专业力的多维加持,进口品牌能有多少破釜沉舟、壮士断腕、一掷千金呢?

简言之,新鲜或将是进口品牌难以弥补的短板,也是国内品牌的最大优势。

再来看配方。

更是进口者的命门。

外来和尚好念经,但未必能把经念到心里。最了解中国宝宝身体的品牌,也必然是中国品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韩军花指出,与其大费周折地去国外背奶粉,不如选择国内品牌。她的理由是,国外奶粉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例如美国奶粉的含铁量偏低。

不仅美国奶粉不适合中国宝宝,欧洲、澳洲甚至邻国日本的奶粉,与中国宝宝的身体需求也不完全匹配。

欧洲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母乳补充品,在微量元素添加方面会有所减少;

澳洲方面,以达能旗下澳洲版爱他美为例,普通系列添加“棕榈油”,不仅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甚至导致出现便秘等情况。

日本奶粉粉中含锌量普遍较少。若我国婴幼儿长期食用日本奶粉会导致缺锌,可能导致厌食、偏食等症状发生。

以上问题,在国产奶粉中均不会出现。原因在于,国内乳企的专注、专业。

魔鬼在于细节。持续死磕,深度研究中国宝宝、中国母乳,让国产奶粉牢握“更适合”标签。

以中国飞鹤为例。2019年,飞鹤乳品院士工作站深入各区域的母乳研究,逐步实现功能性原料的自主掌控,新获乳蹸脂母乳化发明专利,在脑发育核心技术方面获得历史性突破。

研究结果显示,以飞鹤星飞帆喂养婴儿的身长、体重、头围、BMI等体格生长指标均更接近母乳喂养婴儿。从喂养第四周起,飞鹤星飞帆喂养婴儿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颜色都更接近母乳喂养婴儿。飞鹤星飞帆喂养婴儿的肠道菌群、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IgA等也有改善,与母乳喂养婴儿接近。以代谢组学分析粪便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也显示,飞鹤星飞帆喂养婴儿的数据更接近母乳喂养婴儿。

君乐宝方面,牵手中国营养学会成立婴幼儿营养合作研发中心,从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出发,旨在解决婴幼儿喂养中存在的吸收、舒适性等问题;同时对五大营养元素进行科学配比,不仅针对性强,且营养全面。

比如旗帜奶粉,就采用了君乐宝母乳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其中α+β专利蛋白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核苷酸在维持婴儿机体生长发育,促进肠道成熟等诸多地方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简单梳理,手握安全、新鲜、适合三把利器的国产奶粉,在品质上完胜进口奶粉。实力碾压之下,市场理性回归是应有之事。

随着更多消费者开始尝试、选择国产奶粉,并实际体会到多重优势,形成强势体验、粘性口碑。国产乳业的振兴时速,将持续加快。国产乳企实力打底,深耕磨剑,亦有声惊四座之势。

圈层营销 打破认知

这种声势,也是对一些偏见、歧视、谬论的最好回击。

来看营销。

今时不同往日,奶粉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过去。产品品质无论多优秀,也需出色的营销策略匹配。

相比进口品牌以“100%进口奶源”、“100%全进口、“不含中国成分”等攻击性言论作为卖点。

国产品牌的“圈层营销”模式则更与时俱进。飞鹤联合中国奶业协会等发起的“5.28中国宝宝日”;君乐宝2018年挑战吉尼斯纪的“鲜活”奶粉尝鲜计划,三元食品借势《上新了•故宫》、《超级新发布》等文化IP,都是针对85、90后新生代“圈层营销”的典范。

显然,这卡准了战略C位。

伴随中国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民族消费自信感日盛。新一代消费者,日益理性成熟。不再盲信洋品牌,重视品质、健康,更新鲜更适合的本土回归叠加圈层认同,一场奶粉新国潮呼之欲出。

国产奶粉高品质、有温度、敢于创新的形象得以树立,由此圈层效应产生的巨大吸虹,更有利于释放市场旺盛的消费力。

尤其在此次疫情中,飞鹤、君乐宝、三元、圣元、澳优、新乳业、伊利、蒙牛等国产品牌踊跃捐款捐物,亦用责任心圈粉不少。

渠道为王 下沉角逐

这种圈粉效应,对渠道的提振力量也不言而喻。

终端致胜、渠道为王。

如将国产奶粉复兴过程比作“灌溉”,那么渠道作用相当于“水道”。

目前,我国的奶粉购买渠道,还是主要集中于母婴店、商超等线下渠道。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0-3岁婴幼儿中约有近1000万位于一二线城市,3800万位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换言之,下沉市场发展空间不容小觑。结合注册制及消费升级,大量中小奶粉品牌退出市场,给予了龙头品牌发展良机。培育新市场渠道,成为竞争主战场。

但这不是进口品牌的擅长领域,下沉效果显得有些水土不服。而国产品牌更接地气,受益于长期深耕,得以快速跑马圈地,收割红利。

还是以中国飞鹤为例,目前共拥有 1166 个经销商,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广泛的销售网络帮助飞鹤快速打开市场,成为其奶粉王者的有力抓手。

有数据显示,在下沉市场,飞鹤拥有五年以上的十大个体经销商,这些个体经销商在山东及河南等省份建立了许多农村销售网络,由于进口奶粉渠道难以破壁,结合飞鹤强大的产品力和品牌力,发展能量或将持续爆发。

君乐宝,也有一只扎实、庞大的经销铁军。强大销售力叠加“优质低价”策略,让其将产品快速渗透至三四线和更低线城市。由此爆发的消费力,是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4.5%,领先行业十倍速度,成为全球奶粉增速王者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渠道管控方面,国产品牌的扁平化、精细化管理,也能让产品更高效流通到市场。

进口奶粉的AB面 是傲慢还是实力不济?

当然,国产奶粉的顺利崛起,除产品、营销、渠道三者精进的内因外,进口品牌的“让路”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部分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过分依赖、盲从,让一些洋品牌开始逐渐傲慢,丢失专业心、敬畏之心,打法变得粗放。

来看看它们的AB面。

2019年,有关部门抽检境内的 114 家企业生产样品 1721 个批次,100% 合格。

而境外 15 个国家和地区 53 家企业生产样品 637 个批次,检出 5 批次不合格,涉及英国、新西兰、西班牙和澳大利亚,进口产品不合格率为 0.78%。

据不完全统计,仅 2018、2019 年,海外奶粉就分别爆发了 29 例和 23 例安全事件。

甚至一些“进口大牌”也不能免俗。

2019年,有微博用户投诉达能旗下爱他美奶粉出现活虫。

该博主在微博中表示,爱他美官方客服竟然说:一罐密封包装完好无损的奶粉里,拆封后发现活虫,这个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傲慢之态尽显。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19日,达能纽迪希亚宣布,旗下超高端品牌爱他美Essensis 3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并通过跨境渠道在中国首发爱他美Essensis 3“奇迹蓝罐”产品。天猫显示,该款奶粉1、2段价格为510元,3段439元的定价,已是爱他美系列最贵产品。

虽然出现安全问题的奶粉并非爱他美Essensis 3,但同系列中,一款价格如此之高,另一款品质却出现漏洞。冲突人设,还是令人玩味,何以有如此高价底气呢?

再看另一巨头雀巢,也有不少槽点,除惠氏罕见销量下滑,雀巢品牌旗下卓淳能恩3此前也蹭热“抢鲜上市”,不知是否考量了45-60天的通关时间。而雀巢在高端有机奶粉中,添加廉价麦芽糊精,也一度引发热议。

由此,上述进口品牌的市场颓势,也就有了注脚。

蹦的再欢,也怕拉清单。不把中国消费者放心上,自然导致用脚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大度、温柔的市场,也有严肃、冷酷的一面,抛弃你时,连一句再见也不会有。即使奔驰、宝马等大牌,也付过惨痛代价,各自取舍,值得奶粉洋品牌们深思。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出现种种问题,但进口奶粉并不应被“一竿子”打死,其很多优势也是他山之石,值得国产奶粉学习。

首先是国外的牧场成本,养殖成本,原料成本和工艺成本更低,奶粉企业的盈利空间更高。

此外在创新性和标准化方面,国产奶粉也还有所欠缺。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晓东分析,目前国际婴儿配方奶粉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基本营养型配方奶粉;第二代是加强营养配方阶段,DHA、ARA、胆碱、益生元等被逐渐添加到配方奶粉里,它们是目前配方奶粉市场的主流;第三代是精确模拟配方阶段。而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婴幼儿配方奶粉仍处于模仿阶段。从产品看,我国国第一代奶粉在上世纪70年代成型,短短几十年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已进入加强营养配方阶段,但事实上,这更多是对国外奶粉的模仿。

简单来说,进口品牌奶粉加什么,国产奶粉便加什么,说明我国在科研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还存在很大空缺。

在更讲究科研实力的特殊医学配方奶粉方面,进口品牌也更为出色。

从产业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奶粉生产所需的乳清、乳铁蛋白、乳糖等原料,供给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从市场看,奶粉业近年热度不断提升,部分实力不足的小品牌,也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将产品价格推高,对行业产生不良影响。而进口乳业的充分竞争,可以保持市场活力,,更有利国产乳业做大做强。

伊利、蒙牛的巨头尴尬 沦为拖队者?

简言之,与狼共舞,是国产乳业持续升腾的必备土壤。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让中国落后百年。

这告诉我们,没有充分竞争,就没有成熟市场,就会落后就会挨打。尤其是在国产奶粉已具备与进口奶粉PK的实力后,更应打开竞争大门。

从目前看,国产奶粉虽已扳回一城,但整体看,远未达弹冠相庆的地步,进口品牌虎视眈眈,消费升级也带来多元迭代,如何保持战果,持续升腾,是国产乳企的关键思考。

放眼当下,若想保持优势、全面超越,深耕高端,亦或专注下沉是两条核心路径。

如果“高不成、低不就”,不仅不能成为奶粉复兴的主力军,甚至会在激烈竞争中,与一线品牌渐行渐远。

这值得“双巨头”伊利、蒙牛思考。

不知是何原因,伊利并没公开自己2019年婴幼儿奶粉的产销数据。

只是在2019年年报中,引述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其婴幼儿配方奶粉零售额市占份额只有6%,仅比上年同期提高0.4%。

这样原地踏步的数据,不仅无法与中国飞鹤、君乐宝等一线奶粉品牌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一些进口品牌增速。

蒙牛乳业更糟糕,奶粉产品亏损18.76亿,这也不是其第一次亏损。

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蒙牛乳业的奶粉业务连续亏损7年。更尴尬的是,近日,蒙牛总裁卢敏放抛出一个新目标:蒙牛奶粉要在三年内进入行业前三。面对巨额亏损、连续大亏,何来如此底气呢?

显然,这些尴尬数据与乳业巨头的光环反差强烈,更打破了国产奶粉整体高歌猛进的繁华画面,是否有拖后腿之感?

何以至此?

业内人士指出,综合乳企,在垂直业务上表现一般,主要还是专业度方面有所欠缺。

众所周知,作为国内两大乳业巨头,论综合实力,二者自然最强。但其以常温奶起家,并没有太多奶粉基因。由于常温奶本身的中低消费属性,致使二者在奶粉业务上较难破壁高端形象。至于产品品质,仁者见仁,但两巨头多品类、多领域发力的同时,也会分散其精力、资源,自然在与细分品牌比拼中不占优势。至于下沉方市场,由于二者渠道主要以商超为主,母婴店并非强项,切入同样有难度。

更为利空的是,如果国产奶粉已然崛起,高、中、亲民序列格局趋于成熟固化,不乏细分强者,伊利、蒙牛若再想分出一块蛋糕,也存一定难度。

简言之,中国乳业未来的趋势,即专业化、垂直化、精细化。综合化乳企,需要破壁细分专业力。

资本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截至2020年6月10日收盘,伊利股份市值1789亿人民币;蒙牛乳业市值1196亿港币;中国飞鹤市值1275亿港币。

不难发现,专注婴幼儿奶粉领域的飞鹤,在市值方面竟已超过蒙牛。要知道,前者2019年营收为137.22亿元,后者为790.3亿元,投资者为何更看好中国飞鹤?

相比营收规模,营收成色更为关键。

盈利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量。

蒙牛接近800亿的营收,净利41.1亿元。伊利营收突破900亿,净利润为70亿。

而飞鹤营收不到140亿元,净利却高达39.35亿元。

不难发现,从规模来看,虽然伊利、蒙牛更大。但在盈利能力方面,飞鹤当属行业第一。

数据显示,伊利2019年毛利率37.36%,蒙牛37.6%,飞鹤为70%。

是否有大而不强、小而精悍之感?

王者霸屏靠什么?充分竞争的力量

以此观来,国产奶粉乃至国产乳业若想真正升腾,还需做大做强、做精做优。通过充分竞争、充分创新、充分细分、充分垂直,让中外品牌共振,产销共振,以此助力乳业振兴。

任正非曾言,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

婴幼儿奶粉,也是一样。开放是乳企做强的最肥沃土壤,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根本、最有力手段。任何把经念歪、念乱的声音,都值得警惕。

回顾黄金十年,尊重消费、尊重市场、是中国乳业青铜逆袭的根基,亦是下一个黄金十年王者霸屏的关键;充分竞争、带来充分发展,带来强者愈强,当然带来不济者的种种底裤。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各中表现,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