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刘珈辰,读懂她,你会发现滋养一个家的高级方式是什么
《变形计》刘珈辰,读懂她,你会发现滋养一个家的高级方式是什么
2013年,当同龄的孩子沉浸在高中数学方程式时,辽宁富家女刘珈辰却瘫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等外卖送早饭。门铃响,她豪气地抽出3张百元大钞,说不用找了。
铺满桌面的小吃,让人一度怀疑来到吃播现场,谁知每一份都只尝了一口,便被扔进了垃圾桶。
同样垃圾桶宿命的,还有鞋子。哪怕上万的鞋子,最多在人前露三次脸。
这背后是每月高达5万的信用卡账单,拿着账单质问她的母亲,气急打了她,她却跳起脚来就把拳头挥向了母亲。
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她曾是父母的骄傲,甚至获得过全国射击冠军的荣誉。
是什么让她从品学兼优的乖乖女,变成奢靡无度的小霸王?
9年过去了,她还是过去的那个她吗?
01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爸永远有钱,永远给我花。”
从小就生活在蜜罐的刘珈辰,不知道缺钱是啥滋味。父亲是她的钱袋子,定期交“保护费”,还有不设限的信用卡给她花。
在她看来,有父亲挣钱养她,读书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吃饭、睡觉、花钱,她只做这三件事。
她的一天从夜晚开始。
凌晨1点,精神抖擞的刘珈辰悄悄出了家门,来到一家酒吧。她是这里的VIP,一周至少泡3次。
她喜欢酒吧的热闹,在舞池里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摇晃着脑袋、摆动着身体,让身体和灵魂都嗨起来。
在这里她被人簇拥,时不时有人过来和她碰杯,做焦点的感觉真好。
当小吃摊主起床准备早点时,她却才钻进被窝。一直睡到早上10点,她开始吃一顿丰盛却依然吃不饱的早饭。
每天花300块买一堆小吃,摆满桌面,仅仅只是为了看着舒坦。每一份都是吃一口不吃了,然后全部收拾进垃圾桶。
白天父母出去赚钱,家里空荡荡。她吃完早饭,不是在沙发上葛优躺,就是给鞋子来个点兵点将。
她说自己是“鞋狗”,一周不买鞋就浑身难受。几十万的鞋子,只要看对眼,说买就买。几万块的鞋子,穿上三次就腻,说扔就扔。
扔扔买买,家里常年囤着几百双鞋,很多连标签都还在。
她喜欢一脸满足地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鞋子。她拎起一双鞋,说,“全球唯一,十亿也买不到。”说的时候,她甩了一下头发,别提有多傲气。
除了在鞋子上买买买,她还酷爱买手表和包。每一次都是几万几万的买,用上一两天,新鲜劲一过,全都囤在柜子里。
这一切挥霍的背后,源自父亲从小对她在物质生活上的宠溺。
在父亲的认知里,女儿就是要富养。从小拥有自己想要的,满足她的物质要求,才能避免长大后,在花花世界里被金钱诱惑。
父母都疲于赚钱,回家也没耐心好好陪她。所以父母把对她的愧疚,都弥补在金钱上。
一开始,也还好。刘珈辰除了爱花钱,学习上倒是让父母一直引以为傲,担任班长不说,成绩还能排到年级前十。
但她却在初二辍学了,让父母始料不及。却只是因为被老师批评逃学去打篮球,丢了面子,说什么也不肯回学校继续上学。
父母只能苦哈哈地一边找新学校,一边期盼她能有一技之长。
喜欢竞技类的刘珈辰,最后在射击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颇有天赋。
终于,她成了辽宁省队的一名射击运动员,在之后的全国射击比赛中,她获得了冠军。
父亲欢喜得很,刘珈辰的要求他都来者不拒。父亲还畅想着家里再多摆几个冠军奖杯。
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父亲的梦想很快被一通电话击碎了。省队通知他去领人:刘珈辰被开除了。
只因师姐安排大扫除不合刘珈辰意,她就把大师姐打毁容了。
纵使父母磨破了嘴皮,省队说什么也不要她了。
刘珈辰却丝毫不觉得自己错了,面对父母的指责,她回家把气都撒在杯碗瓢盆上,摔得稀里哗啦,最后还不解气的她,把冠军奖杯也摔了。
从此,她过上了昼伏夜出,吃穿无度的日子。
在酒吧鞋被踩了,她都能拳脚相加,让别人见识一下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父亲去警局领回打架斗殴的她,也变成了家常便饭。
父亲说,“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尝。”
但他时常会想,女儿一辈子就这样完了吗?
02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在辽宁鞍山商场,发现了打扮中性、出手阔绰的刘珈辰。让苦于寻找体验者的《变形计》节目组眼前一亮,于是找到刘珈辰的父母。
刘珈辰的父母毫不犹豫地替她报了名。他们期望通过“互换角色、体验生活”的节目,让刘珈辰在大山深处获得改变的力量。
但对于刘珈辰来说,母亲就是想整她。她留下一张字条就离家出走了,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对抗父母的安排。父亲最后还是在警局领回了“失踪”的她。
但最终,她还是收拾了几箱鞋子和衣服,留下一张“威胁”信放在床头,赶在最后一刻,在12月11日奔赴云南文山深处的一处苗寨。
这边她还颠簸在公路上,就收到了交换生杨杰的电话。她告诉杨杰,想要什么就问刘爸要。而杨杰却说,替她照顾好奶奶。
挂了电话的刘珈辰有些得意洋洋,她对着记者说,“这就是差距。”
快进苗寨的时候,穿着苗服的村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她这位远方的客人。
有些受宠若惊的刘珈辰,很快就加入到村民的队伍,开心地跳起舞来,全然忘记颠了5小时汽车、走了1小时山路的不快。
但一贫如洗的杨家,很快又冻住了她的心。
全家唯一的电器是厨房的电灯。饭桌上的水煮倭瓜和炒西红柿是奶奶特意烧给刘珈辰的,也是家里最高规格的晚餐。但刘珈辰吃了一口就吐了。
坐在单薄的床板上,她看到杨杰留给她的信,上面细数了她每天要做的事,给家人烧饭,送小妹上学等。
杨杰还留给她7块5毛钱,那是她们家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刘珈辰难以置信地把信随手一扔。
12月的夜又长又冷,被收走手机的刘珈辰,心里却燃着一把火。当天晚上她翻遍全家,找了一盘鞭炮,点上火就往节目组的工作人员身上扔。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了寂静的夜,也吓坏了正在睡梦中的村民。看到慌慌张张过来的村民,刘珈辰却如恶作剧得逞般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不情不愿来上学的刘珈辰,坐了5分钟就冲出教室。她和追出来的女老师吵起来,随地抄起一个啤酒瓶,抵在老师的头顶,终于还是砸向了玻璃窗,最后她扬长而去。
不知道这个夜,刘珈辰是怎么掐过去的。天一亮,她就在蜿蜒的山路上扬起一阵尘土,跑得无影无踪。
特意从广州辞工的杨爸杨妈,回家扑了个空。最后在机场外,找到了被拦在栅栏外,绝望看向远方的刘珈辰。
不善言语的杨妈轻轻拍着刘珈辰的背,唤她回家。执拗的刘珈辰嚷着,上车她也会跳下去。杨妈紧接着说,“你跳,我就跟着跳,我们一起跳。”
习惯了母亲一味的否定和谩骂,杨妈的温柔和相守让刘珈辰卸下防备,她主动抱住杨妈,在她怀里轻轻哭泣。
杨爸杨妈归来,让刘珈辰在苗寨的体验生活,少了些苦楚,添了更多温暖。
杨妈给她买了秋衣秋裤和靴子,为她做了一个室外淋浴房,还卖掉2头小猪带她去普里黑玩。
刘珈辰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门,但她还是一点就燃。小妹不小心在给她烘衣服时,把袖子烧出了窟窿,她狂躁地走来走去,狠狠地说,“你们谁也不准动我的东西!”
杨妈熬夜把被小妹烧坏的衣服,改成了短袖,还加上了苗族元素。穿上这件衣服,刘珈辰动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全球限量版!”她再一次因为杨妈的温暖,哭了。
朴实的杨妈,从不讲道理,只是用行动来化解刘珈辰心头的不快。这种久违的温暖,一点一点捂热了刘珈辰那颗藏在倔强中的柔软的心。
03
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的刘珈辰,逐渐愿意为身边人做一些事情。
杨妈说在砖厂干活的杨爸需要帮助,她很开心地接过杨爸的身份证,风风火火地跑了。
在那里,她看到了正在搬砖的杨爸。在这干活,一天搬10000块砖,才能赚140块钱。这让一顿早饭吃300块的刘珈辰陷入了沉思。
她想帮杨爸减轻下负担,开始搬砖。但才搬了10块,她就吃不消了。
这时,刘珈辰才知道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在这里每一块钱都来之不易,而且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靠出卖体力。
之前给刘珈辰指路的小女孩李芬跑过来,喊她一起去自己家玩。热心的李芬在回家的路上,拔了几把青菜,然后回家熟练地洗菜切菜烧水煮面。
一碗清汤蔬菜面,刘珈辰吃得一干二净。
李芬早已习惯独自一个人守着一贫如洗的家。她说父母在外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守住他们这一个家,而只有她也守住家,家才在。
李芬这样的留守儿童,有千千万。对父母的离别,他们不埋怨。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和父母一起撑起一个完整的家。
而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的刘珈辰,却想着要逃离。刘珈辰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她认真地思考着,家的意义。想到李芬和杨杰,她终于明白,家,不是单纯索取的地方,而是需要付出的地方。
接下来的刘珈辰带给了大家更多的惊喜。
她学着上山砍柴,挖山药;接替扭伤的杨妈,给奶奶烧饭,送小妹上学。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想着离别的日子快到了,她想为杨爸杨妈,还有小伙伴李芬送上礼物。
她把自己最心爱的鞋子留给了杨妈,让她穿着上山砍柴,这样不容易摔跤了。
她还跑到经济开发区给杨爸找工作,让他可以一边赚钱一边照顾着家。
记着李芬想看烟花的心愿,她狠心用2双鞋换了200块钱,买了2筒烟花。看着乐得合不拢嘴的李芬,刘珈辰心底也乐开了花。
快乐来自于分享,也源于她心底真诚地付出。
刘珈辰也学会了担当,她用自己挖山药卖的2张10块钱,拿了1张去赔偿学校玻璃的损失。她还腼腆地和老师道歉了,她再也不算那个骄横的小霸王了。
在苗寨的一个月体验生活,刘珈辰懂得了珍惜,也明白了付出,还学会了担当。
她找回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份缺失的亲情。而她也迎来了自己真正的蜕变。
04
回到辽宁的刘珈辰,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他们留下了全家第一张全家福。
刘珈辰回到了学校,之后不曾放弃学业。她考到了北京,毕业后做起了传媒和幕后。
2017年,刘珈辰的父亲不幸肾衰竭,患上了尿毒症,需要每周3次做插管透析。她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陪父亲渡过那段难熬的时光。
盛夏的日子,她却习惯穿黑色。不再是桀骜不驯的情绪,而是一种告诉自己可以撑下去的坚强。
她决定留在老家,直到现在她依然呆在养育她的小县城。她说,“因为父母,我留在了小城市。但我不遗憾,也不后悔。”
现在的刘珈辰花钱依然会“大手大脚”,车、房钥匙都有好几串,但她不再是那个一心只要靠父亲养的孩子了,而是学会了独立,自己赚钱,自己生活。
但她会经常回家陪伴父母。
小时候,你陪伴我成长;长大后,我陪伴你变老。
这才是滋养一个家庭最高级的方式。
而刘珈辰的故事,更多让我们反思,真正的“富养”是什么。
叶萱在《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中写道,
“如果一定要给穷养富养一个界定的话,那么在力所能及的物质基础上,通过有效陪伴来提高孩子在性情品质、处世态度、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进步,那就是有价值的‘富养’,反之就是‘穷养’了。因为穷养富养的关键,不在‘穷富’,而在‘养’。”
这就是最好的答案。